不仅仅是巴米扬曾经的佛国阿富汗还有这些佛教遗迹

来源:互联网 阅读:219368 发布:2021-08-17 02:06:02

作为曾经的佛国重地,阿富汗遗留了众多佛教遗迹,其中一些寺院从佛陀在世年代已经开始建造。

除了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所在的巴米扬石窟,哈达佛寺遗址、艾娜克遗址等都是阿富汗重要的古佛寺遗址所在。然而多少年来,阿富汗一直笼罩在政权争夺和交替所带来的威胁下,文化遗产一度沦为战争和窃贼的牺牲品。热爱文化的人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忘记:20年前,那些曾在阿富汗的巴米扬山谷中矗立1400年的巨大佛像,在炮火和炸药中,被炸碎成了一堆堆瓦砾。

巴米扬大佛被毁前后对比 图 UNESCO

巴米扬大佛被毁前后对比 图 UNESCO

今年3月“与佛共舞之夜”上,用3D技术重现的巴米扬大佛 图 法新社

今年3月“与佛共舞之夜”上,用3D技术重现的巴米扬大佛 图 法新社当阿富汗塔利班宣称控制阿富汗总统府的消息传来,巴米扬大佛残破的影子便不断浮现,几个月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刚刚发文纪念巴米扬大佛被炸毁20周年。巴米扬大佛的悲剧一直牵动着国际社会,人们期待历史不会再重演,不会有新的文化遗产遭此“厄运”。

一批被缴获的佛像回到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展出

一批被缴获的佛像回到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展出

从阿富汗走私的佛头文物 泥塑彩绘佛首

从阿富汗走私的佛头文物泥塑彩绘佛首作为曾经佛国重地,阿富汗遗留了众多佛教遗迹,其中一些寺院从佛陀在世年代已经开始建造,可以肯定的是,早在2000年前,佛法正是经过这里被传播到了中国的西域,而后到达汉地。

除了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所在的巴米扬石窟,哈达佛寺遗址、艾娜克遗址等都是阿富汗重要的古佛寺遗址所在,出土大量精美的佛教艺术品。在唐代,中国著名僧人玄奘从长安到印度求法,他在《大唐西域记》就明确记录途径巴米扬和哈达地区。

从阿富汗走私的 犍陀罗风格菩萨立像

从阿富汗走私的犍陀罗风格菩萨立像有学者认为,中亚佛教对中国佛教及其艺术的影响要大于当时的印度佛教,而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往往认识不足,一说佛教就溯源印度,往往忽略了早期中亚佛教对中国佛教及佛教艺术的深远影响。

阿富汗佛教艺术对中国西域和中原佛教艺术最主要的影响就是犍陀罗艺术。当时犍陀罗艺术的中心在巴基斯坦北部的白沙瓦、阿富汗东部的哈达以及印度河东岸的塔克西拉和斯瓦特地区。

多少年来,阿富汗的文化遗产一直面临着该国政权争夺和交替所带来的威胁、掠夺和毁坏,沦为战争和窃贼的牺牲品。

“文化在,则国家存。”这是写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门前的几行文字。文化是一个国家共同的精神记忆。呵护文物就是呵护文明的根脉,这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历经了战争和导弹攻击,一身沧桑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历经了战争和导弹攻击,一身沧桑

镌刻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门前的标语“文化在,则国家存”

镌刻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门前的标语“文化在,则国家存”

巴米扬石窟

阿富汗是中亚地区的文明古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巴米扬石窟,位于今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城北兴都库什山区海拔2590米的小河谷中,它的北面是兴都库什山的支脉代瓦杰山,向南是巴巴山脉,巴米扬河从两山间流过,巴米扬石窟就开凿在代瓦杰山南面的断崖上。

两尊巴米扬佛像中的较高者(摄于1963年)

两尊巴米扬佛像中的较高者(摄于1963年)巴米扬石窟拥有两项世界之最,巴米扬石窟是现存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古代佛像。中国唐代著名僧人玄奘从长安到印度求法,曾途经巴米扬。他在《大唐西域记》中将此地译作“梵衍那国”,并详细记录了王城中的佛教寺院和高大精美的佛像。

巴米扬大佛位于阿富汗巴米扬山谷石窟中。该石窟与敦煌石窟、印度阿旃陀石窟一同被列为三大佛教艺术最珍贵遗产。包含着大约3000个大小佛窟的阿富汗巴米扬山谷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为世界濒危文化遗产,是阿富汗国内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巴米扬大佛被毁前后对比图

巴米扬大佛被毁前后对比图2001年3月,当年的塔利班一意孤行,炸毁了巴米扬最大、最著名的两尊大佛,在世界上掀起轩然大波。阿富汗前总统卡尔扎伊曾称,大佛被毁是“阿富汗民族的灾难”。今年3月,距举世闻名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被塔利班武装分子炸毁已经整整过去了20年。

巴米扬佛像群如今一片凄凉。山崖下只是佛像形状的石窟和佛像的残骸,石窟外到处是碎石和黄土块。塞尔萨尔只剩下一个佛像的形状,佛像巨大的胳膊留下的凹痕清晰可见。佛像不见了,但仰头而望,仍不难想象当年的壮观景象。

3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文纪念巴米扬大佛被炸毁20周年。文章认为,巴米扬大佛被毁的悲剧使全球认识到保护濒危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巴米扬山谷的大佛龛永远提醒着我们,我们有责任保护文化遗产;还提醒着我们,如果不这样做,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失去什么。”

文章称,巴米扬大佛的毁灭对国际社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认知转折点,凸显了保护遗产与人民福祉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提醒人们保护文化多样性“不是一件多余的事,而是建立更加和平社会的基础”。

今年3月,当地人聚拢在巴米扬佛窟脚下 图 法新社

今年3月,当地人聚拢在巴米扬佛窟脚下 图 法新社

哈达佛寺遗址

哈达佛寺遗址位于阿富汗东南部的贾拉拉巴德。年代为公元2~8世纪。中国古代僧人法显和玄奘曾访问这里。20世纪20年代发掘。经发掘的佛寺大多数只有塔院,院落为正方形,中心建主塔,四周是成列的小佛堂,院内有陆续建成的供养小塔。

阿富汗哈达佛寺遗址

阿富汗哈达佛寺遗址寺院内的塑像用黄白色石膏制成,有佛、菩萨、僧人、俗人、神怪等。塑像形象逼真,手法写实,技术熟练,具有明显的古希腊罗马风格,属犍陀罗佛教造像的西部地区派别。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中国古代僧人法显、道荣、宋云、玄奘曾访问此地。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所记的那揭罗曷国醯罗城即此。玄奘还记载这里收藏有如来的顶骨、髑髅、眼晴、袈裟、锡杖。哈达佛寺即以此闻名于世。梵文“哈达”意为骨骼,哈达佛寺可能由此得名。20世纪20年代,法国考古团在此进行了发掘,弄清了哈达窣堵婆(佛塔)的编年,对犍陀罗建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雕塑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雕塑经发掘的遗迹包括7个佛寺,其中大多数是塔院,僧院很少。塔院布局与犍陀罗佛寺相似,即在略成正方形的寺院中心建造主塔,院子四周配列回廊状的小室,主塔周围和小室内部都建有许多小供养塔。墙壁以泥土、石灰和砾石相混合的材料堆筑,一如波斯萨珊朝的技法,并在外壁抹以石灰。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壁画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壁画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壁画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壁画所有墙壁都饰有大小不等的灰泥塑像,包括佛、菩萨、供养人、僧人以及狮、象等,石灰石和片岩的浅浮雕也有大量发现。雕塑艺术与喀布尔附近及巴米扬佛教遗迹、丰杜基斯坦佛寺遗址等处出土的塑像类似,通称为印度-阿富汗流派,以与犍陀罗石雕艺术流派(见犍陀罗艺术)相区别。

早期塑像技术娴熟,形象逼真,以写实手法表现优美的身材和线条流畅的衣褶。晚期塑像身躯趋于扁平,显示出初期亚洲化的倾向。目前这些塑像多数藏于喀布尔美术馆,部分藏于巴黎吉美博物馆和日本。另外,此地有一些小石窟,遗有部分壁画,也很珍贵。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佛像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雕塑

阿富汗 哈达佛寺遗址出土雕塑

艾娜克遗址

艾娜克(Mes Aynak)遗址是阿富汗最大的佛教铜矿寺院遗址。艾娜克遗址位于喀布尔东南约40千米的劳噶尔 省(Logar),处在喀布尔到加兹尼 (Ghazni)的交通路上,平均海拔为 2300至2400米。

阿富汗最大的佛教铜矿寺院遗址——艾娜克遗址

阿富汗最大的佛教铜矿寺院遗址——艾娜克遗址对于该地区的最初学术调查由法国DAFA(Délégation Archéologique Française en Afganistan)在1936年进行最初的调查,他们组织考古学家在此地进行初步考古学踏查时,发现了古代铜矿开采和矿渣冶炼遗迹,进行地面实地踏查和采集样本后,认为包含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但是具体年代并没有确认。

艾娜克的名字从巴利语词源上看分为两个部分,Mes意为铜, Aynak意为泉水,或从地下流出形成的小水域。古代人在此生存时,一方面要考虑到铜矿资源,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水资源的分配。

艾娜克遗址出土 镀金石膏的佛陀面孔

艾娜克遗址出土 镀金石膏的佛陀面孔1976年DAFA代表团的福斯曼(G.Fussman)和勒贝尔(M.LeBerre)教授进行的进行再次考古学性质踏查;1977年苏联的考古学家T.Berthoux, R. Besenval, F. Cesbron 和 J. Liszak-Hours又继续对此地调查,他们进一步寻找到古代矿业工作痕迹,同时他们报告了非常有意义的实物证据,将此遗址的年代暂定义为贵霜时期。

被盗掘者毁坏的佛像

被盗掘者毁坏的佛像1982年,英国大英图书馆驻喀布尔文物普查整理小组负责人W.Ball将艾娜克这一遗址编撰进入阿富汗考古学手册里面,这本考古学手册是阿富汗文物遗址的总目录,对于该地区的历史信息和地理位置进行了详细记载。之后由于阿富汗内战,该遗址开始遭到破坏,一些专业文物盗掘公司开始有组织的盗掘该地区文物。

艾娜克遗址出土佛像

艾娜克遗址出土佛像2004年,一批从该遗址盗掘出来的文物被海关警察查获,之后返还至喀布尔博物馆,追缴的文物中包括泥塑佛像等佛教内容,引起了政府和国际学界广泛的关注,阿富汗国家考古局决定加速加快对该遗址的调查,并派出人员进行调查。随后阿富汗考古局在这里发现了大规模的寺院遗址和被盗掘的痕迹,艾娜克遗址急需进行保护。

截止到 2017年初,艾娜克地区被确认包含有人类活动信息的遗址共有107个。 娜克遗址的建筑物在居住生活外主要还有三种功能:一是寺院宗教,二是军事防御,三是矿业生产。在寺院和防御系统中,还有其他的厅堂、佛龛式建筑,这种小型建筑分布在中间,它们功能是一体化的。在这个区域四周,还有一些石葺的城墙设施,应该有更高层级的防御功能。可看出有与宗教相关的功能性建筑体系,也有跟矿产生产冶炼相关的体系,它们构成了完善的整体。

遗址中出土佛教雕塑遗物至少有一千多件,与喀布尔周边地区、哈达地区、加兹尼的佛教寺院类似,雕塑中大部分为泥像,虽为泥制,但多数塑像内部都有支撑结构。

艾娜克遗址出土佛像

艾娜克遗址出土佛像

艾娜克遗址出土佛像雕塑

艾娜克遗址出土佛像雕塑根据初步研究,艾娜克的矿产开采和寺院活动约在公元8世纪时结束,很可能与古代丝绸之路中断有关系,考虑到伊斯兰在当时可能已经崛起,这对当时很多的商业道路都产生了影响。

艾娜克的寺院也明显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不同建筑风格的寺院都出现在该地区,说明了当时佛教文化艺术的交流频繁。同时,该遗址的发现,让人们必须重新思考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道路的变迁,以及地区之间的物质交流和供应关系。

包括艾娜克在内的这些佛教遗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尤其在经历塔利班灭佛事件和长期战乱之后,佛教遗址的新发现对于重建阿富汗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自信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些佛教遗存体现了古代阿富汗人民对于不同宗教信仰的接纳和吸收,证明了各种文化和宗教可以并存发展。

政权更迭、战争和盗掘对文化遗产带来的灾难不言而喻。2019年11月19日,大英博物馆归还了从阿富汗走私的一批佛头文物,这其中就有被怀疑可能是在喀布尔南部的梅斯·艾纳克地区(Mes Aynak)被非法发掘的。

(本文参考《艾娜克遗址丝路遗珠》、《阿富汗哈达遗址考古发掘的佛像雕塑》、《阿富汗佛教与巴米扬大佛》以及澎湃新闻、广州日报相关报道资料)